微博用户量增长迅速 专家称代表网络发展方向
海地灾区出现疫情;谷歌事件升级;新疆又遇罕见雪灾……早上,坐在晃晃悠悠的公共汽车上,张芙用手机上微博,看看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儿。
起床、吃饭、坐公交车去单位、上微博,是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张芙每天早上必做的头四件事。
自2009年秋天以来,像张芙一样的微博“客”呈爆炸式增长。以新浪微博()为例,自2009年8月14日正式上线内测,“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新浪副总编辑孟波透露。
“忽如一夜东风来,千人万人围脖戴。”网友亲切地昵称微博为“围脖”。
新闻进入“秒”时代
“语录体”更适应网络时代的生活节奏
微博,就是微型博客,也称即时博客。网友可以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写成不超过140个字的一句话,发到微博网页上,与其他人分享。
“微博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反馈快。”孟波证实,“目前微博已经成为媒体监控和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微博让“每日新闻”变成了“每秒新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做了一个判断,“微博代表着网络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向——‘即时网络’。”
在微博里,每个人都是发布者,无论琐碎生活还是宏大主题。网民的表达欲在短短百字间喷涌而出:
“别以为我眼里含的是泪,其实是,眼药水……”
“楼下的阿姨们又开始闻鸡起舞了。咦,有个阿姨的动作不对啊……”
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已将微博作为品牌宣传、产品营销的新试验田,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也积极试水微博。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则成为国内政府机构中第一个“吃螃蟹者”——开设了“微博云南”。
“微博就像是Web2.0和3G时代集纳各方言语的‘露天菜市场’,有‘芝麻’,也不乏‘黄金’。”在孟波看来,微博的“语录体”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思维趋向碎片化
传统媒体需正视现代表达方式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微博,反对者认为微博太琐碎,是“垃圾箱”、“话唠地”,只是消遣无聊的工具。
胡泳并不赞同。“其实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很多,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互联网的价值。微博也是如此。”
在许多网友看来,获得交流和认同感,改善人际关系,获得“社交温暖”,是他们爱上微博的另一个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则认为,微博正在推动人与信息的融合。“信息正在变成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人的身份、人的思维与人的行为都正在被信息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信息化。”
只是,微博的只言片语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也引发了专家们担忧——它是否会带来语言和思维的碎片化。
“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肯定有影响,”胡泳说,“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在往碎片化的方向发展,碎片化的趋势不始于微博,但它加剧了这种倾向。这种碎片化是好是坏,我们可以争议,但这个趋势是不能改变的。”
而北京大学博士生乐媛则认为,年轻一代可能更偏好碎片化的表达,“传统媒体需要正视这个变化。”她相信,尽管微博信息已经高度碎片化,但是它们能自发组合、形成对某一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也能够记录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就像是一部个人成长史。
“评价微博价值,不要仅仅看单条效应,而要关注起长期积累的多条效应。”胡泳说。
盈利仍是未知数
中国微博的模样远未成型,还有大量功课要做
不管争议怎样,微博的火爆已是可见的趋势。
在中国,目前微博产品也已有10余家,如腾讯滔滔、9911、同学网、嘀咕、做啥、FOLLOW5、雷猴等,而新浪的加入,更引发了人们对微博竞争的预期,就像当年的博客大战。
尽管微博目前并无清晰的商业模式,盈利点也尚未明确,但“微博在互联网发展史中具有变革性。”胡泳说,“互联网一定会向即刻、实时、同步获得反馈的方向前进,而微博是即时网络最早的一个实践。”
现在,微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用户数量尽管增长迅速,但是还远未达到普通公众大规模应用的程度。如何找到适合中国网民需求的路线,也还有大量功课要做。
专家还指出,微博这种大众、原创、实时播报的方式由于缺少审核,极易陷入“真假难辨”的境地。如何防范负面影响,成为尚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微博的模样,还没有成型,仍在变化和发展中。”孟波说,但他同时很有信心,相信微博的风行已成大势所趋,而且正延伸到更广阔的地带。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