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才租赁,在困惑中成长
目前,人才租赁在广州的发展方兴未艾。一些人力资源专家们认为,人才租赁对于企业来说,可有效地提高人才利用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并大大减少人事(劳务)纠纷。
因此,在当前就业市场严峻的形势下,人才租赁对于人们来说,确实不失为解决就业的一条好出路。但事实上,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却发现,不少人却对人才租赁这种新兴的就业方式充满了困惑。
困惑一:工伤补偿凸现法律“缺位”
去年6月,黄先生与广东某人才租赁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被派遣到某家建筑公司工作。去年底,黄先生在上班搭建工棚时不小心掉下来,摔断了一条腿。尽管当地劳动部门认定这起意外事故是“工伤事故”,但在黄先生索赔2万元的工伤待遇时,这家建筑公司却称该员工“与公司签订的不是劳动合同,应该找租赁机构索要赔偿”。
当黄先生找到该租赁机构后,却被告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在哪发生,就由哪儿承担工伤补偿”,也就是说“该由建筑公司来承担”。但在租赁公司和建筑公司签订的租赁协议中,也没有明确规定究竟哪一方应该为派遣员工的工伤负责。因此,直到现在黄先生还在为争取这起工伤事故的赔偿而奔波。
困惑二:对人才租赁存有心理屏障
年近40的吴先生是一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一直都想通过人才市场换一份工作。尽管有许多学校愿意通过人才租赁的方式高薪招聘象他那样的老师,但吴先生对于人才租赁却一直都心存疑虑。
他告诉记者,尽管租赁期间能够得到丰厚回报,但毕竟是短期的。由于自己的年龄已不占优势,再加上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他还是觉得“没编制、没名份的人才租赁给人不稳定的感觉”,所以最终还是“不敢去冒这个险”。
困惑三:谁来保障被租赁员工的权益?
去年毕业后,华南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唐强与广州某人才市场的租赁中心签定了为期1年的劳动合同。作为租赁中心的员工,他被派到广州一家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工作。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兴奋后,不久他就开始为当初的选择而感到后悔不已。
据唐强称,在这家公司“每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经常连星期天也不能休息”。同时,他感觉“临时在别人的公司做事,不仅同事之间缺乏认同感,老板也不重视自己的发展”。更让唐强感到无法接受的是,他发现同他一起被租赁来的一批大学生,不仅工资比正式员工低出一大截,而且还没有福利、住房公积金等补贴。这种心理不平衡,让他心里一直都在“打退堂鼓”。随着工作合同即将到期,“今后该何去何从”,成为他眼下的一块心病。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