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才利用
用人需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在我国民间有这么个传说: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朦,一子偻,一子跛。”西邻让老实的务农,机敏的经商,失明的算卦,驼背的搓麻,跛足的纺线,结果全家人衣食无忧。由此可见,合理地使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可以达到非常完美的效果。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现代最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1952年正在美国执教的他,谢绝以色列总理的邀请——让他就任以色列总统。他说,“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对人就更一无所知了。” 1992年,谢绝美国方面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国的刘佑才(博士后),来到豫西山区的开普集团,带领10名助手不分昼夜,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一项世界首创,五项指标国内领先的科技项目,被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0年,他离开科研岗位担任科技副县长,分管全县“三外”工作,8个月后,竟然累倒在招商引资的岗位上。这两个例子说明,专才不等于通才,具有科学研究的人才,不一定就有在政坛上驰骋的才干。人有所能,人有所不能。在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用非所长,不仅不能发挥人才的聪明才干,反而会导致人才的损失。因此,只有合理地使用人才,给人才安排其合适的位置,才能有利于人才的施展,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用人不能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列宁曾说:“人们的缺点多半是同人们的优点相联系的。”三国时期的一代名相诸葛亮,他被人们誉为智慧的化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盛赞他为“奇才天才”。但他误用马谡,痛失街亭;六出祁山,六次失败;弃新野,败当阳。虽然这些是十分复杂的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有些失败的确与他的失误有关。即便如此,诸葛亮仍是我国千古不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他创立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指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了成功。可以说,他文韬武略,功盖寰宇。但他在晚年也犯了错误。尽管这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他依然是人们敬仰和崇拜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伟人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呢?现实中,有的人埋头苦干,却缺少锐气;有的勇于创新,却锋芒太露。曾经在媒介中得知:一个乡村书记说出“你们剑(建)桥大学能建多大的桥?”的笑话。如果用“完人”的观点去对待,这,无疑是无法录用的。但面对这位对农业生产颇有建树的乡村书记,你无法不承认他是个难得的农业生产人才。因此,录用人才,关键是要看主流。求全责备只会埋没人才,浪费人才。
以诚相待,信而不疑。“用人如用已”。既然要用人,就要以诚相待,尊重他的想法,相信他的能力。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意取荆州,他叫自己堂弟孙皎和吕蒙共作领军之将。吕蒙说:“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孙权听后恍然大悟,独用吕蒙。结果,吕蒙率军偷袭荆州,大获全胜。因而,也成就了一段用人信人的千古佳话。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一个年轻人,好不容易获得一份销售工作,勤勤恳恳干了大半年,非但毫无起色,反而在几个大项目上接连失败。他惭愧地向老总辞职说,可能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安心工作吧,我会给你足够的时间,直到你成功为止。到那时,你再要走我不留你。”老总的信任与宽容让年轻人很感动。他想,总应该做出一两件像样的事来再走。后来,他已经连续七个月在公司销售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成了当之无愧的业务骨干。老总坚信的理由是:既然年轻人能在众多应聘者中获得认可,也一定有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客户的认可,他缺少的只是机会和时间。无疑,这位老总是一个会用人的人。他信任下属,也就给予下属以信心。留住了人才,也赢得了效益。可见,用人不疑,给人以充分的信任,会让人才的智慧和才干发挥得酣畅尽致。
有才无德不能重用。《周礼?地官?乡大夫》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意即每三年则举行考试,选拔德才兼备者。现在,我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确,一个没有高尚的政治品德和道德素养的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像陈希同、王怀忠等人,不能说他们没有才能。否则,他们不会位置显赫。但他们有才无德,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祸国殃民。而如果他们仅是一般的干部,带来的损失也许不会有这么大。因此,有才无德者可用但不可重任。
有人说:没有无用的下属,只有不会用下属的领导者。也许这说法不完全正确。但众生百相,各有所长。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只要合理地使用人才,就能达到用人的最高境界。如果真如此,何愁单位不兴旺,事业不发达?